English

学者匿名评书

2000-01-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栏主持:天成 我有话说

《鲁迅的生命哲学》,王乾坤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7月出版

鲁迅研究由文学史领域而进入到思想史领域,这是这一学科的巨大进展。作为一门显学,它吸引了无数的学者投身于其中,成绩斐然,已是有目共睹,但研究队伍日益大,成果不断涌现,又给它带来严峻的挑战,当代“鲁学”该如何发展?王乾坤的新著《鲁迅的生命哲学》,是一个新的尝试,而且可以看到,这一尝试很有启发意义。

作者以鲁迅独特的“历史中间物”概念为核心来理解鲁迅的生命哲学。“历史中间物”是鲁迅对于个体生命的本真的体悟,它表明人的存在只不过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从此到彼”的大限。它是具有超越意义的面对毁灭的“大欢喜”,正是这种经过悲愤的冶炼和浇铸的悲剧性的体悟,使得鲁迅有了多彩的反抗的人生。“中间物”的概念就是鲁迅生命哲学,它使得鲁迅成为中国整个思想史一个无法归类、无法重复的个案,鲁迅一生蔚为大观的生命气象都是从这一点生发出来的。循此出发,作者分析了鲁迅“中间物”概念与古今中外思想派别的渊源关系,并详细地讨论了鲁迅生命哲学的具体内容。这里最重要的是,作者探讨了鲁迅思想与佛学思想的关联。这一关联虽然曾经有研究者指出过,但是并没有进行过很好的探讨,尤其是没有把佛学同鲁迅思想有机结合起来。作者向我们表明:佛学与鲁迅思想的机缘就在于佛学的生命意识对鲁迅的生命哲学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作为一个哲学研究者的论著,高度的思辨色彩也使阅读本书成为一种有意义的挑战。

《音乐与文化的人本主义思考》,蔡仲德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

该书是作者在音乐美学与中国文化研究领域的论文合集。该著不以荒村抱蠹式的考据见长,作为一部思想性的学术著作,在目前的学术氛围下也许是不合时宜的。13篇论音乐的文字构成本书的第1部分,而这些文字可以看作是作者1996年《中国音乐美学史》的传笺。作者一以贯之地坚持从现代音乐美学体系出发考察音乐美学的重大问题,强调音乐的主体性问题是这些文字的最重要的特色。其中《青主音乐美学思想述评》及《为李斯特一辩——就其音乐美学思想答李曙明君,兼与于润洋、关伯基君商榷》二文可以部分地见出作者宏观立论的思想渊源。本书第2部分论述中国文化尤其是现当代文化的若干问题。

在《回到蔡元培去——论蔡元培的思想与人格及其意义》一文中,作者大胆地提出蔡元培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帅、中国现代文化的主要奠基人的结论,并以犀利的思想、严密的逻辑、丰富的论据证明了这一点。作者评王国维死因的三篇文章是“殉清说”的集大成之作,这不是因为作者在材料的发掘方面超越前人,实在是因为作者在考察知识分子人格时坚定的立场。

总之,贯穿全书始终的精神是人本主义。在第3部分《关于中国音乐出路的人本主义思考》一文中,作者提出中国音乐的出路在于“向西方乞灵”,这虽是青主早就提出的观点,但对于中国当代音乐发展状况而言,仍不失其鲜活的生命力。

《中国古代命运观的现代诠释》,陈宁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

此书在论题上实属于开创性的,即此一点,就使其具备较高的学术价值。中国的命运观是非常发达的,仅从其复杂程度就可以看出。孔子自称“五十而知天命”,千百年的文士们都抱怨“时命不齐”,这里面的“命”到底是什么意思?抱怨之声的发出者没有说明白,注经的学者兀兀穷年遍考典坟,同样未能给人以清晰明了的解答。作者在本书中试图运用西方的学术成果,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作出合理的现代诠释,常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其中最有见地的,当属对孟子命运观的解释,作者通过仔细研究,发现孟子的命运观具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一是施之于王朝兴衰这一集体意义上的,一则是关乎个人寿夭贵贱问题的。对前者孟子持的是一种理性的观点,认为王朝兴衰,主要原因在于人而不是“天”;而在个人命运问题上,孟子认为个人并不能自主掌握,因而属于非理性的。这种矛盾的两面实际上构成两千年来中国士子们精神最基本的结构方式。类似这样的胜义,书中还有很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